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

Pi的奇幻飄流


地鐵站裡看到Pi電影海報,以奇幻瑰麗的海洋作背景,賣點又是3D,以為是DISNEY之類的老少咸宜片,後來一位英國向我推介,說故事頗得原著神髓,已有點心動,同事又說電影有悶場,劇情不夠緊湊,3D不夠絢爛,我便下決心入院看。

故事以倒敍形式娓娓道來,初段主角回憶小時候的片段,鏡頭有點零碎,後來在太平洋不幸遇上海難,便進入戲玉。一只艇、一頭虎、一男孩在大海上飄浮,場簡單,卻張力甚強,海難的場面也相當真實震撼,想起英國畫家William Turner遇上風暴,他沒有待在船艙著船員把他和桅桿捆在一起,在顛簸的甲板上觀察狂風暴雨,把情景重現在畫布上,名作<海難>,和李安的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和友人談起這齣戲,發現大家的看法和焦點都不同。故事未段主角說故事有第二個版本,我毫不猶豫便接受殘酷的現實版,艇上四人互相廝殺,只剩下生還者Pi,老虎和男孩的故事是主角以動物代擬真人粉飾了的變奏。我以為故事的真確性無庸置疑,但有人情願相信男孩和老虎飄流共的版本,現實的殘酷太令人受不了。

故事後期出現的無人島很富象徵意義,那是噬人的島,異常豐饒,Pi所需的一應俱全,卻在深夜最沒防備的時候釋出腐蝕液體悄悄把人溶掉,明乎其實Killing you softly;已屆中年面對人生樽頸位的人對此意象感受尤深,究竟是繼續前進,向未知的領域進發;還是留守原地,待在已知的範圍內;好奇的心呼應年輕的躍動,怠懶和惰性卻拖著後腿,令人裹足沈淪。牙齒遺骸提示Pi要離開無人島,回到岸上人群裡去。

Pi在戲裡反覆說要不是費盡心力應付虎,他可能活不下去,對虎的警覺讓他保持頭腦清醒,沒有迷失在無邊的大海裡。在歷經海劫,至親羅難,又身陷險境,Pi體會到人生的艱難苦困,為生存而殺戮,人的求生本能原始獸性浮現,當他跌進救生艇,虎便隨之而來。現實無情地衝撃著Pi的信念,想像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正面交鋒,他不再是溫室小花,對人生懷著天真美好的憧憬。孤獨一人在大海中央不著邊際地飄流時,Pi苦索人生的真象本相,在信念和現實中尋找安身立命處,對人生的思索令Pi有了寄託,堅持下去。

戲裡處處展現宗教意涵,基督教的博愛,印度教札根於地等,我沒有仔細梳理來籠去脈,只感到尾段Pi已不再把自己統納到某一宗教裡,豁然明白繁枝也是從樹幹衍生出來,宗教情懷油然而生,不再囿於一宗一派。

未段妻女回來,樂也融融,作家對Pi說﹕「the story seems to have a happy ending。」身歷驚濤駭浪,顛沛流離後,Pi結束了人生的飄流旅程,回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